中都是現(xiàn)在的哪個城市
上都”“大都”“中都”:不是同一個地方。上都:現(xiàn)在的內(nèi)蒙境內(nèi),是蒙古人的大本營。上都地區(qū)在金代稱金蓮川或涼陘﹐筑有景明宮。是金朝皇帝避暑的地方。忽必烈下詔書將開平詔令為上都。大都和中都:金滅遼以后改為中都,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地擴建新城之后,將中都改稱“大都”,成了元朝的首都。
“中都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指代不同的城市: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中都:現(xiàn)今位置:山東省汶上縣。歷史背景:孔子曾在此地擔任過“中都宰”一職,此外,該地還是古代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城,至今城內(nèi)仍保留有“太子靈蹤塔”,塔內(nèi)藏有釋迦牟尼的舍利子。金朝時期的中都:現(xiàn)今位置:北京市西南一帶。
現(xiàn)代位置:安徽省鳳陽縣。歷史背景:元朝末年,朱元璋在故鄉(xiāng)安徽鳳陽修建規(guī)模龐大的都城——中都。然而,當中都城的建設(shè)初具規(guī)模時,朱元璋又決定遷都南京。
帶“中都”的詩句
1、貢罷中都府,供先綠野扃?!鲎蕴K頌《謝太傅杜相公惠吳柑》漫作中都士,柴門每自扃。——出自汪應辰《送刪定聞人丈歸嘉禾》峽中都似火,江上只空雷?!鲎蕴啤ざ鸥Α稛崛住坊ㄖ卸甲対崳孪卤渡?。——出自強至《梨花》煬帝國已破,此中都不知。
2、“試宰中都天下聞”出自唐代李白的《別中都明府兄》。以下是關(guān)于此詩句的詳細信息:詩句來源:該詩句出自李白的詩歌作品《別中都明府兄》,這是李白為告別在中都任職的兄長所作的一首詩。詩句含義:“試宰中都天下聞”意為在中都擔任官職,以其詩酒才華和治理能力聞名天下。
3、【原文】 吾兄詩酒繼陶君,試宰中都天下聞。 東樓喜奉連枝3會,南陌愁為落葉分。 城隅淥水明秋日,海上青山隔暮云。 取醉不辭留夜月,雁行4中斷惜離群?!咀⑨尅?1中都:唐縣名,屬兗州,今山東汶上。2明府:縣令。3連枝:樹木連枝而生,常用來比喻兄弟。4雁行:喻指兄弟之序。
4、“中都豐鎬遺,宮闕兩京陟。千里廓王畿,八屯拱宸極?!边@首詩句描繪了明中都當年的盛況。明中都城坐落在今安徽省鳳陽縣西北部淮河南岸的高地上,占地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,它是明太祖朱元璋集2000多年來中國都城建筑之大成,悉心營建的一座最為豪侈的都城。
朱元璋為何要修建中都?中都在明朝占據(jù)著怎樣的地位?
在自己家鄉(xiāng)修建中都中國歷史上像朱元璋一樣愛自己家鄉(xiāng)的君王為數(shù)并不多,他在這一點上最令人稱道。但他愛家鄉(xiāng)的行為是過于瘋狂了,竟然想要在自己家鄉(xiāng)建立中都。這種不切實際的舉措令人匪夷所思,要知道,朱元璋的家鄉(xiāng)人是十分稀少的,勞動力不足,在這里修筑中都勢必要引入大量外來人口。
中都宮殿營建時,首先是考慮以皇城為中心的建筑布局,選址在臨濠府城(今鳳陽臨淮鎮(zhèn))西南的鳳凰山之陽的正前方,這樣使整個皇城為南低北高狀;皇城四周開辟寬闊的護城河,然后在皇城外圍依附山勢修建禁垣(保護皇城的外圍城墻),蜿蜒直上,把鳳凰山峰和其東相連的萬歲山峰包入,使禁垣氣勢雄偉。
中都鳳陽則是朱元璋的家鄉(xiāng),他在此興建中都,試圖打造一座理想的都城,中都的規(guī)劃與建設(shè)體現(xiàn)了當時的最高建筑水平和政治理念,雖然最終沒有完全成為長期的核心都城,但在明朝初期政治格局中占據(jù)著獨特的位置。明成祖時期及之后明成祖朱棣通過“靖難之役”登上皇位后,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策。
我個人傾向于地理位置而言,金國就有好幾個都城,其中也有一個叫中都。另外明朝這樣設(shè)置也會多少有一定的出于對祖宗發(fā)跡之地紀念的意思。
邊境存在隱患。在永樂7年,丘福10萬兵馬全軍覆沒更讓這個問題變得嚴峻。為了穩(wěn)定明朝的統(tǒng)治,明成祖朱棣在永樂12年遷都北平,改稱順天。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安葬在應天,應天位于明朝東南的核心地區(qū),地位依然很重要。所以,明成祖朱棣將應天定為南都,明朝南都、北都和中都三個都城的格局就這樣形成了。
北京的別稱大都中都上都南京
大都:元朝時期,北京被尊稱為“大都”,這是其歷史上著名的別稱之一。 中都:金朝時期,北京被定為國都,被稱為“中都”,這個稱謂也是對北京歷史的重要記錄。 上都:元朝時期,北京曾是皇帝夏季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,因而有時也被稱作“上都”。
大都:元代以金的離宮(今北海公園)為中心重建新城,元世祖至元九年改稱大都,俗稱元大都。(2)中都:貞元元年,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于北京,稱為中都,在今北京市西南。(3)南京:遼太宗會同元年,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,建號南京(今北京),又稱燕京,作為遼的陪都。
大都、中都、上都、南京不是北京的現(xiàn)代標準別稱,但歷史上北京確實曾被稱為大都、中都、南京等。以下是關(guān)于北京別稱的詳細解釋:大都:在元朝時期,北京被正式命名為大都,這是北京作為全國性政治中心地位的確立。中都:在不同的歷史時期,北京也曾被稱為中都,但這一稱謂并非其現(xiàn)代標準別稱。
大都、中都、上都、南京并非北京的別稱。北京的歷史別稱包括:薊城、幽州、燕京、日下、幽都、春明、京城、南京、燕山、中都、大興、汗八里、北平、京師、宛平、京兆以及廣陽、涿郡、范陽、析津和順天府等。京是北京的簡稱。作為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,北京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稱謂。
大都、中都、上都、南京不是北京的別稱,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:大都:雖然是北京的別稱之一,但在提問的語境中,當它與“中都、上都、南京”并列時,指的是歷史上特定的時期和地點,而非泛指北京。例如,大都通常指元朝時期的首都。中都:在歷史上,有多個城市被稱為中都,并非專指北京。
北京的別稱大都中都上都南京 大都、中都、上都都不是北京的別稱,而北京的別稱有南京、燕都、幽州、北平、汗八里等。
中都是什么意思?
1、指京都:在《史記·平準書》等文獻中,“中都”被解釋為都城內(nèi)部,特指國家的政治中心。如“漕轉(zhuǎn)山東粟,以給中都官”中的“中都”即指都城內(nèi)的官府。泛指一般城市:在某些文獻中,“中都”也用來指代非特定的、較為繁華的城市。如五代時期陳陶的《泉州刺桐花詠》中,“中都”即指泉州這樣的城市,體現(xiàn)了城市的繁榮和文化特色。
2、中都,通常指的是國都或中央政權(quán)所在的地方。在中國歷史上,中都指的是朝代的都城,如唐朝的長安、宋朝的汴京、元朝的大都等?,F(xiàn)代的中都則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京市,因為北京是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,也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。中都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位置,更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(nèi)涵。
3、這表明中都通常是指都城內(nèi)部。另一文獻《宋書·索虜傳》中也提到,“使中都有鳴鸞之響,荒馀懷來蘇之德”,此處的中都同樣是指都城內(nèi)的景象。此外,“中都”也可泛指一般城市。五代時期,陳陶在《泉州刺桐花詠》中寫道:“只是紅芳移不得,刺桐屏障滿中都。
4、取全稱中的“青”字作為簡稱。一說認為因境內(nèi)有青海湖故簡稱“青”?!安亍北硎疚鞑刈灾螀^(qū) 元時稱西藏地區(qū)為“烏思藏”?!盀跛肌笔遣卣Z“中央”的意思,“藏”是“圣潔”的意思。明代設(shè)立兩個都指揮使司。
本文來自作者[]投稿,不代表筆錄通立場,如若轉(zhuǎn)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petbottle.cn/bilu/1444.html